1月4日下午三点,由深圳市深大土木教育基金会主办,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校友会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与智慧城市发展论坛在益田威斯汀酒店成功举办。
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殊岩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建井研究院院长、滨海城市任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湘生,AECOM公司大中华区基础设施副总裁杨文武,深圳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自然资源部海岸带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大学智慧交通与安全运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深圳大学-大疆公司联合创新实验室主任朱家松三位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与智慧城市发展”分别发展精彩演讲。
本次论坛大咖云集,气氛热烈,吸引了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校友会的多位理事校友以及在校师生参加。
深大土木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丁小波致辞
深大土木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丁小波在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了未来湾区建设的方向与目标,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交通建设必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对于三位分享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地欢迎,同时也对三位嘉宾的分享内容充满期待。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梅柳老师为本次论坛进行主持
杨文武博士
杨文武博士曾负责并主持过香港、深圳地铁工程,他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以香港的地铁交通作为分享案例,通过聚集、集约、可持续、发展动力和强国之路五个关键词,为我们做了主题为”探索站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强国之路“的分享。
杨博士首先从湾区建设的目标作为切入点,阐述了交通工程建设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交通不仅是工程问题,更是城市发展的问题。他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而以香港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和站城一体化(TOD)相对于传统轨道交通而言,能够使用地更高效、投资更精简以及设施更高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服务更多人群,这对于深圳的交通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于强国之路,杨博士有这样的几点建议:实现一体化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才能形成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发展轨道交通TOD城站一体化模式,构建协同增值,为城市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朱家松教授
朱家松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多传感器集成无人机智慧城市创新应用”的分享。深耕于无人机与智慧城市领域多年的朱家松教授,通过无人机在城市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经验,为我们进行了分享。关于无人机在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朱家松教授通过一系列案例为我们进行了展示,例如红树湾地区的红树林发展概况,通过无人机捕捉数据进行分析,相对于传统的测量分析,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与数据精度。无人机应用领域的场景多元,朱教授曾带领团队研发水岸一体测绘系统,通过无人机应用解决方案——智能查维,来获取数据,能更多元、更高效地获取精准数据进行分析。
分享的最后,朱教授也为我们分析了无人机低空遥感行业的痛点:1、缺乏低成本高精度地传感器集成设备;2、部分核心技术不成熟或严重依赖外国;3、缺乏有效的无人机遥感大数据管理平台;4、缺乏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
最后,朱教授也对于多传感器集成无人机智慧城市的发展做了展望,希望能有更多的创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建设有效的大数据管理平台。
陈湘生院士
陈湘生院士为我们分享的主题为“当代土木与交通工程发展与我院的战略思考”。
陈院士在分享的开始,对于杨博士的观点表达了赞同。他说,交通的需求基础来自于人口自由流动的程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对外来人员吸引大,人口流动活力高,对于交通需求相对于传统城市集群而言更大。
通过一组数据,陈院士向我们展示了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数据显示,大湾区铁路客运需求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根据数据分析预测,到2035年,大湾区全社会客运量为47.75亿人次,相对于2017年的34.21亿人次提高近三成。这也意味着交通发展在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中缩小时空的多制式轨道交通选项更显得尤为重要。放眼于大湾区建设,在未来更高的时间价值要求更快的交通工具,而更高速度的交通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后,陈院士对于大湾区交通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建立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填补速度空白,实现交通融合并互联互通,力争做到全域多规合一。
接着陈院士还为大家分享了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现状以及学科发展战略。他说,他一定会坚持努力带领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不断进步,在科研实力和师资力量方面都能更强大。
最后,三位嘉宾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亲切的对话,交流了关于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的未来畅想。
论坛结束后,与会人员进行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