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我院院长陈湘生院士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在我有生之年,努力回答好“教育三问”

编辑:土木高级账号    发布时间:2024-09-11 11:53    浏览次数:

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陈湘生院士是人工冻土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建井工程等领域著名专家,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和矿山建井工程科技研发及教学管理工作。自2019年担任我院院长以来,他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圳大学创建一流学科及建设高水平大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个奖不是奖励我个人的,我是代表深圳大学成立41年来的全体教职员工来接受这项颁奖。”陈湘生院士说,“深圳大学成立之初就承担着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使命。在新时代,如何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办好教育,让深圳大学的发展与城市同频共振,这是摆在我们深大教育工作者面前重要的且紧迫的使命。我们将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很多人都注意过一个小细节,无论走到哪里,陈湘生院士的西服领上,总是别着一枚深大的校徽,问其缘由,他说“我爱深大,希望不辱使命。”

2004年陈湘生院士与深圳大学结缘,受聘为我院兼职教授,2018年他在深圳大学组建了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2019年成为了我院的新“掌门人”。

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支持深圳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做引领性的研究,做有组织的科研,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他对学院发展的期待。

目前,土交院拥有33位国家级人才,其中,27位为近五年新增培养或引进,打造一支一流的人才团队,陈湘生院士有自己的“秘诀”:“搭建大平台,才能吸引人才”“我们面向国家需求开辟新战场,做原来别人没有做的,并引领这个领域的方向,代表这个领域国家的最高水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以广博的胸怀引才聚才用才,构建新时代的研究模式。这样,人才就来了,整个团队就起来了。”

他带领学院参与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获批1个国家工程中心,牵头搭建高水平学科平台,获“土木水利”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让人才在土交院这个大舞台尽情施展,引进人才更要培养人才。孙晓辉老师2018年从美国回来,加盟深大之初,正在为研究方向选择感到迷茫,陈湘生院士鼓励他,聚焦一个土木工程未来的方向——固废物资源化利用(环境岩土工程),他说:“你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最紧迫的实际问题。要从机理、技术、工艺、装备多个方面形成闭环式研究,让研究成果落地,为工程实践服务,要切切实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孙晓辉(左六)获得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2021年度“超越工程”奖后,陈湘生和团队成员与其合影

在陈湘生院士的支持下,孙晓辉老师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理念聚焦破解“处理处置各大城市巨量工程废弃泥浆渣土”这一难题,其技术应用成果斩获国际大奖,他本人通过了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资助评审。

“要不畏权威,多学习、多思辩。”博士后夏长青一直记得陈湘生院士这样的鼓励。为了帮助他们理清申报项目的研究思路,陈湘生院士经常会与这帮年轻人讨论到深夜,有时也会辩得面红耳赤,谁都不服谁,他给每位青年人“挑大梁”的机会,青年教师的研究“抓手”就是实实在在的重大工程项目,他希望通过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工程来培养青年领军人才,在加盟深圳大学之初,陈湘生院士从国铁经规院聘请青年工程师费建波,并全力支持费建波老师在西南高原直接参与极端环境极端气候铁道工程建设的科技难题攻关。

费建波(左二)与陈湘生(右五)在深大一铁科一港创装配式地下结构联合实验室前合影,该平台旨在推动装配式技术在地下结构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

费建波老师不辱使命、不负时代,突破山岭隧道工程韧性提升边坡灾变机理与防控等科技难题,并在今年通过了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资助评审。

陈湘生院士大力推动交叉学科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学院的人才团队可以用“多元化”来形容。“教师的专业方向从岩土、隧道、地下,到道路、海洋、桥梁、感知与人工智能等,百花齐放。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技术。”

这五年,土交院的发展十分亮眼: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达19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联合基金集成项目等十余项,收获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深大土木学科在全国高校的排位也从前20%提升至前6%“培养新土木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陈湘生院士认为,学院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其终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算起来,68岁的陈湘生院士成为一名“大学老师”还不到6年,他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做了19年的技术研究,在深圳地铁干了19年的工程师,以往的工作经历让他认识到了社会需求与教育脱节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具有改革创新基因的深大,我能不能做一些探索?”

这也是陈湘生院士选择深大的重要原因。“教师三尺讲台,下面坐着学生,这是过去传统的教育范式。但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在变,我们的教学范式也要改变。”

陈湘生院士率队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陈湘生院士率队参加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

陈湘生院士率队参加第一届建筑结构与岩土工程融合创新技术交流会

陈湘生院士率队参加2024粤港澳大湾区地铁产业大会

陈湘生院士向“2023年SF-X智慧供应链高校菁英挑战赛”获奖选手和队伍颁奖

陈湘生院士理解的教育是共同成长式的,老师要引领学生分析问题背后的机理,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育是互动式的,老师要点燃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渴望的火花。陈湘生院士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程哲学”虚实融合情景式教学范式创建数字化教学新模式在这一理念下,土木建造的过程转变为可视化的教学场景,在数字化、多媒体、人工智能的赋能下,传统书本上、公式的推演、抽象的原理可以“动起来”“活起来”。“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难度很大,相应的还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后,‘沉浸式’、情景教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极大地缩短专业课的教学时间。”那“腾出来”的时间做什么?“走出去”到施工现场去老师们带着学生们去到香港北部都会区、深中通道、深江铁路、深汕铁路、川藏铁路……

   

看“大国重器”的建造,看在艰苦环境下作业的工人,看施工中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看工程设计中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工程实践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这般的“触景生情”,亦是一堂“思政课”。

  

陈湘生院士做客央视《开讲啦》揭晓地铁地下工程建设的奥秘

“这样我们可以把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真正融合在一起,实现课程思政。学生就像树木一样向着不同的方向去生长,哲学思辨的能力培养也会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历史感的人。”

“请进来”,把企业单位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请来授课。

我院与中建科工集团签约校外思政教育基地“铁骨·筑诚”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揭牌仪式

我院在本研阶段均实行“双导师”制度,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目前,学院已与包括顺丰、腾讯、中建科工在内的超过10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当前,土木工程学科正在经历第四次飞跃“数字化+人工智能+各类感知+相关学科”的跨界赋能造就新一代数智土木工程为更好地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陈湘生院士开拓“智能土木工程”技术,推动传统土木工程向数智土木工程转型新增智能建造、智慧交通两个本科专业学院新增两个“院士班”陈湘生院士亲自担任“国际工程创新班”班主任

陈湘生院士做客深大附中:“数智土木工程——年轻人的使命”

“我们正在迎来数智土木工程新时代,学院将着力培养‘新土木人’。他们将是精于实操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科学人才,以及引领产业变革的工程引领人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无论是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陈湘生院士总是不停地强调“要以国家需求为中心”要始终奋战在“祖国需要的最前线”

陕西知青时期的陈湘生

陈湘生院士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高考生,以26岁的年龄进入淮南矿院学习建井工程的他求知若渴,所有的时间只用来学习,毕业后陈湘生院士被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搞起了“无人问津”的人工冻土物理力学。

刚参加工作时的陈湘生院士

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时期的陈湘生院士

一次单位的外派学习震撼了他,1986年,陈湘生院士被派往柏林进修隧道工程技术,一下飞机,他就“蒙了”,彼时,西欧基础建设的领先程度让他大为吃惊:“中国这是赶不上了吗?”急迫、伤心的情绪交织让他在异国的第一晚彻夜难眠。

任煤科总院建井所所长期间的陈湘生院士

陈湘生院士编著《地层冻结法》

陈湘生院士立志,要科技报国,他全身心地投入科研事业,湖南人的性格让他“恰得苦,霸得蛮”,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人工冻土力学基本框架,建立了深冻结壁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和公式,解决了千米深冻结井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世界性难题,其中人工冻土力学关键理论和深冻结井设计公式算法沿用至今。

深圳口述史 | 陈湘生:重塑城市,建世界最好的地下空间

2001年陈湘生院士投身深圳地铁建设,见证了深圳地铁从开通到迈入“500公里时代”的20年,陈湘生院士着力向地下要“土地”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空间。

  

陈湘生院士指导深圳地铁建设

“深圳地铁每公里地下空间的接驳面积、地下空间开发体量,都位居全国之首。”他同工程团队一起将“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综合施工技术”应用于前海自贸区,直接释放了24万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市场价值超过100亿。

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给陈湘生院士颁发中国工程院院士证书

2017年,陈湘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来到深大后,陈湘生院士倡导智能岩土工程,智能地下工程,韧性城市概念与范式,地下永续结构体系理论和算法,智能城市轨道交通。

陈湘生院士领衔的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UPA)研究方向

陈湘生院士获2020年茅以升科学技术奖

他带领团队聚焦解决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卡脖子”技术难题,将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先进感知元件等先进技术与传统的岩土力学、地下结构工程等深度融合,创立韧性城市建设现代工程学,创导城市全域多规合一规划理论与方法。

陈湘生院士领衔研发的世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顶管机“大禹掘进号”在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工程沙三站顺利始发

他领衔研发世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顶管机,进而创建地铁地下车站双洞密贴建造成套技术,让深大站在了这个领域的世界最前沿

首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港工作站揭牌仪式在香港举行

他在香港建立首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港工作站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儿子的眼里,父亲一直太过操劳,“他的兴趣爱好就是工作,沉浸式的工作,无时无刻不在工作”。陈湘生院士却说:“我在以‘倒计时’的心态去工作。哪怕从来没为自己活过一天,但对学校发展有益、对师生有帮助、对社会有贡献,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就有意义。”

新疆天山胜利隧道的盾构机内现场指导

云南昭通滇中引水工程竖井掘进现场

“陈老头,做你的学生很幸福!”心怀国之大者也常怀仁爱与温柔“陈导”“陈院士”“陈老头”,都是学生们对陈湘生的日常称呼,陈湘生院士最喜欢的是“陈老头”。

陈湘生院士指导学生

“陈老头”对学生培养有自己的见解:“我不期望所有学生都成为院长、教授、工程师或管理者,我不要求学生信仰我的学术观点,或者支持我的理论。我希望他们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心智健全、身体健康、有慈爱之心。”

他认为,教育要以德育人,教育者要有仁心大爱。求学路上,淮南矿院、柏林工业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恩师们的言传身教是他的榜样,“成为黄大年式的好老师”是他给自己立下的目标。

 

陈湘生院士写的毕业生寄语

陈湘生院士有句口头禅:“学生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学生们的科研进展他会记得,学生们的困难他会惦念,给学生的毕业信他会手写,自己经常忙得只顾得上吃泡面,却总是嘱咐学生们,要好好吃饭。

陈湘生院士走访慰问春节留校学生

陈湘生院士走访学生宿舍

陈湘生院士与学生面对面座谈

陈湘生院士给2023级新生授课

学院2024级开学典礼上陈湘生院士给新生们开讲思政第一课

他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再忙也不放松,对学生学业的严格要求,每年春节他都会自己准备红包,慰问留校同学。他常说:“不能让经济问题成为学习的困扰”,一边谋划着学院的学生资助帮扶体系一边个人默默资助学生十余位。

陈湘生院士在招聘会上向企业推荐优秀研究生

他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就业,要求学院绘制一张“巨表”详细掌握和跟进毕业班同学的就业情况,招聘会上,他带着学生一家一家跑招聘,向企业推介优秀的毕业生,有时更会直接“出手相助”,一对一帮学生推荐高质量的工作岗位,今年土交院就有超过30名学生在香港就业。

 

陈湘生院士与毕业生合影

陈湘生院士录制为毕业生献上的毕业离歌

陈湘生院士与土交院师生校友一起参与沉浸式校园舞蹈大赛

“陈老头,做你的学生很幸福!”这是学生们最想对陈湘生院士说的话。卑微之心做人敬畏之心做事仁爱之心待人陈湘生院士常以此勉励自己也是如此践行

“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尽我最大的努力,能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我想我就满足了,我就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上一条:我院就业工作动员会顺利召开

下一条:我院多名教师在 “深圳大学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荣获表彰

关闭

地址:深圳大学沧海校区致工楼        管理员信箱:450410031@qq.com

Copyright ©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粤ICP备11018045号-7 深公网安备440330090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