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谢和平院士团队启学第一课:“用脑想事,用手记事,用心悟事”

编辑:土木高级账号    发布时间:2025-10-14 17:23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12日上午,深圳大学2025级教育部“储才专项”博士班、数学力学创新班第一次联合班会在深圳大学汇星楼1号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班会参会人员包括数学力学创新班首席科学家谢和平院士、深圳大学教务部副主任兼招生办朱玲燕主任、我院邹亮副院长、杨磊副院长、郭峻副院长、数学力学创新班工作组相关老师、我院24、25级教育部“储才专项”博士研究生和24、25级“数学力学创新班”本科生同学,共100余名师生参加。

班会由郭峻副院长主持。深圳大学招生办朱玲燕主任、学院分管研究生教学副院长邹亮、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杨磊,分别就数力班、储才班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赞扬,并表示将为数力班、储才班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郭峻副院长详细介绍了数力班培养方案,并希望同学们珍惜谢院士提供的宝贵资源、顶尖平台,常怀感恩之心。

随后,谢和平院士给同学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赠书寄语。谢院士向博士生、本科生同学们逐一赠送了一份特别而又珍贵的见面礼——《谢和平院士大学课堂笔记》。这是谢院士大学期间学习《材料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和《有限元方法》四本课堂笔记的影印版本,里面有很多谢院士自己绘制的应力分析图和公式推导步骤,以及自己的对定理、公式的理解。这份礼物记录了一套对谢和平院士一生受益无穷的学习方法。

接下来,谢和平院士对联合班会所有同学们讲授了一堂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启学第一课。首先,他向入选教育部“储才专项”的25级博士生、数学力学创新班25级本科生们表示了祝贺和欢迎。谢院士简要介绍了“储才班”、“数力班”创设背景、人才培养模式及建设远景:博士班聚焦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需求,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创新构建以本硕博直读、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招生为基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以及双导师与多导师合作指导的跨界交叉联合培养模式,以团队深地、深海、深空与绿色能源两大研究领域为主线,组建国际化高水平跨界导师团队,服务一流人才培养。本科班培养以面向科学与工程前沿,实施“数力基础+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跨界、跨学科”一体化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科学思维、自主创造、国际视野与工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由团队导师基于学生兴趣指导科研方向,“储才”博士生与本科生一对一联动,共同进步、成长,力争成为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例。

同时,谢院士也向大家分享了三点感想和寄托:“用脑想事、用手记事、用心悟事”:

第一,我们先说“用脑想事”。这里的核心,是主动思考问题,锻炼批判性思维,挑战传统,而不是被动接收。大家翻看笔记会发现,上面不只有公式和定理,更多的是自己的绘制的应力分析图和公式推导步骤,以及自己的对定理、公式的理解。这就是“用脑想事”的方法:让大脑始终处于“追问”和“推演”的状态。 比如,看到一个结论,不要轻易放过,要去追溯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它的逻辑链条是怎么建立的,他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这就像我们使用一个强大的软件工具,比如有限元分析软件,最高效的方法绝不是死记硬背操作步骤,而是要去理解它背后的算法思想和适用范围。“用脑想事”就是给你们的学习装上这样一个“思维引擎”,让你们从“记住知识”升级到“理解并驾驭知识”。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曾与我多次会面交流,希望我推荐优秀的学生去MIT,并专门对我强调“最优秀的学生不是分数高的学生,而是会提问题和有多学科知识面的学生”。

第二,“用手记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许有同学会觉得,现在录音、拍照、AI摘要这么方便,何必动手去记?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一个灵感或想法如果不立刻记录下来,再好的记忆力也会变得模糊甚至被遗忘。我的床头都有一个手札,晚上、清晨我想到什么,马上记下来,当天进行具体化,形成研究技术方案。我认为用手记事不仅仅是是将跳跃、模糊的思维具象化的过程,在知识接收和消化知识过程中,动手是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最有效的方法,这个过程中大脑同时在进行信息的主动解析和编码,当你在用自己的话总结、描绘思维导图或者图表,大脑从被动阅读模式切换到主动理解模式,这种“手-脑-心”协同的深度学习,是任何快速浏览、AI摘要都无法给予的。其实我们书写之所以要反复修改,因为只有将思想落在纸面,逻辑的跳跃、论证的漏洞才会暴露无遗,然后再精益求精形成一片高水平论文。“用手记事”就是为你自己建造一个可以不断打磨、持续优化的个人知识库,这才是你们未来竞争力的坚实底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用心悟事”,其核心在于内发地“消化与思考”。“悟”听起来有点玄,但其实是一种可以练习的方法,就是有意识地在新旧知识点之间、在学习和生活之间,建立“连接”。大家会发现我的笔记中有多种不同颜色的字迹标注,这些笔记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的,新注释是消化、理解旧知识的过程,也是新知识嵌入已有知识体系的过程。这种消化与思考,是产生创新想法的关键。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创新往往来自于不同领域的碰撞,而这些碰撞基础是对各个领域知识的理解、消化、思考所带来的启发。当我们面对新知,不仅要用手记录、用脑分析,更要用心体悟——反思其背后的逻辑脉络,品味其蕴含的思维方法,联结其与更广阔知识体系的深层关联。这种“由表及里、由知入道”的领悟过程,能在你们面对学习、生活、科研难题时,拥有触类旁通、化繁为简的洞察力。

班主任谢和平院士寄语同学们:“这本课堂笔记,是我实践这套“想、记、悟”方法的真实记录。今天送给你们,是希望这份“原始代码”,能对你们有所启发。期待你们能掌握并超越这些方法,在未来的生活和学术道路上,写出属于你们自己的、更加精彩的篇章。同时,也希望广大学生珍惜难得的机会、顶尖的资源平台,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不负青春,为国家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附件链接:《谢和平院士大学课堂笔记》摘录

供稿:鲁俊

图片:鲁俊

一审:鲁俊

二审:郭峻

三审:杨磊

下一条:低空经济与技术类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讨论会在我院成功举办

关闭

地址:深圳大学沧海校区致工楼        管理员信箱:450410031@qq.com

Copyright ©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粤ICP备11018045号-7 深公网安备440330090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