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祺
-2013年就读于土木工程专业
-现任中山大学先进制造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浩祺,一位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走出的优秀校友,他在浩瀚学海中持续探索,勇敢跨越学科界限,在交叉领域潜心钻研,绽放出青春独有的华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学术世界,聆听他的成长历程,感受他在交叉科研领域的热情与执着。
01.学术征途:从深大到世界舞台
张浩祺校友的学术之旅始于深圳大学,本科期间,他便在董必钦教授的指导下,涉足混凝土材料的CT技术研究,这一早期实践为他日后的科研道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本科毕业后,他前往英国利兹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因导师职务变动,他转战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业的后半程。
在英国深造期间,张浩祺校友的研究视野从混凝土材料扩展至纤维复合材料,特别是增材制造技术的深入探索。他的研究不仅聚焦于材料的制造与设计,还涉及力学性能、结构分析及破坏机制等多个维度。就这样,他逐步构建起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博士毕业后,张浩祺校友继续在爱丁堡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他在学术科研道路上取得了硕果累累,以第一或共同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11篇中科院1区。文章引用量500余次,H-因子10(Google Scholar)。
此外,他还在多个国际期刊(Processes、Mathematics等)担任评审和客座编辑,是复合材料和先进制造领域内多个顶级期刊的审稿人,曾多次受邀参与国际会议进行主题演讲,这充分展现了他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
02.深大印记:自由探索的摇篮
回首本科时光,张浩祺校友充满怀念。深大不仅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更是塑造其自由探索精神的摇篮。在那段时光里,他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无拘无束地探索各种可能性。深大提供的自由氛围和丰富的课程选择,让他得以根据个人兴趣广泛涉猎,无论是发展心理学还是大学英语等公选课,都为他的大学生活增添了无限色彩。那些在教学楼、南北区天桥间穿梭的日子,成为了他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采访中,张浩祺校友特别提到,深大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对他影响深远。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他接触到了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和项目,特别是董必钦老师课题组在混凝土领域的深耕细作,让他明白了学术研究要往深处做,要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他回忆起曾经参与的混凝土材料模块分析,以及董老师讲解混凝土随机损伤等内容,这些都成为了他学术科研之路的宝贵经历。
对于在校的师弟师妹,张浩祺校友说到,专业课程至关重要。本科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很多当时看似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在日后的研究和工作中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以自己在博士阶段从事复合材料设计为例,强调了结构力学等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他认为,本科阶段的力学课程、制图课程都是根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日后不同的应用场景中灵活运用知识。
03.未来愿景:跨学科融合的耕耘者
谈及留学经历,张浩祺校友表示,从他选择深圳大学起,就已经暗自下定决心要出国深造。他认为,学校有许多与国外大学合作交流的机会,也为学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留学资源和外语培训机会。从他准备留学到海外求学,其实也都凝聚着深大的支持与培养。因此,他心怀感激。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并非一马平川,张浩祺校友的科研之路亦是如此。在科研过程中,他也曾遇到过诸多困难,进度的压力、导师的不理解等问题都曾困扰着他,但他始终坚信,越是困顿越要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面对重重挑战,他认为,正是这些困难锻炼了他的意志,促使他更加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实现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
如今学成回国,他将精力投入到了教学与科研中。他希望专注并确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特色成果,同时也期待能够上好每一门课,将知识传授给更多学生,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复合型人才,张浩祺校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学无止境、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励着更多青年学者勇攀学术和科研高峰。
在学院40 周年之际,张浩祺校友也给学院送上了真挚的祝福:祝愿学院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在科研与人才培养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期待自己能为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