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首页 >  校友工作 >  基金会 >  正文

一场历史与绿叶的邂逅 | 从滨海湾堤坝到博物馆再到绿色花园

编辑:马健祺    发布时间:2024-07-29 22:26    浏览次数:

7月28日,访学团走进了一场探寻文化与可持续之旅,先后勘察了滨海湾堤坝工程,探寻滨海湾城市的历史沿革;参访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感受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参观了新加坡植物园,思考工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

这是访学团在新加坡的第六天,大家来到了新加坡滨海湾堤坝进行勘察。7月27日,新加坡国立大学李福豪教授(Fook-Hou Lee)就已为我们讲解了这座工程的巧妙性。

今天,同学们得以站在新加坡滨海湾堤坝之上,深刻感受到了这项工程所蕴含的智慧与远见。眼前的堤坝如一道优雅的屏障,巧妙地将城市与海洋分隔,既保障了内陆的安全,又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为原来本土资源较匮乏的新加坡,赋予其城市生活无限可能。

  

访学团惊叹于滨海湾堤坝具有多功能性的特点。滨海湾堤坝不仅是一道防洪的坚固防线,更是新加坡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它通过收集、储存和淡化雨水,为这座水资源匮乏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

同时,它还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绿色屋顶和周边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通过参观,我们还感受到了工程背后所体现的科技创新。堤坝的设计和施工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确保了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这种对科技的依赖和创新精神,正是新加坡作为现代化都市的缩影。

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工程对于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滨海湾堤坝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新加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工程都应该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观的最后,讲解员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暴雨洪涝变得频繁?刘平炜同学答到:是因为我们过度发展工业,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使空气中液体蒸发量过大,进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多,形成大量的降雨。讲解员表示确实如此,大量水汽会形成气旋,使暴雨洪涝在一个地区挥之不去。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文化的精髓。通过珍贵的展品和生动的展示,公众得以近距离感受人类文明的辉煌与沧桑,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7月28日下午,访学团有幸来到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了解新加坡的历史,领略新加坡的魅力。

踏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那一刻,访学团都被其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庄重与大气深深吸引。博物馆内部,每一层都仿佛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讲述着新加坡的沧桑巨变。特别是那玻璃圆屋,利用传感器技术打造的“活”森林,让访学团仿佛置身于星空下的秘境,每一次触摸都触发了新的生命迹象,这种互动体验让人惊叹不已。

从700年前的狮子城到现代的新加坡,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展示方式,结合当地向导给我们带来的讲解,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了新加坡的历史变迁。特别是“苦难昭南”展厅,有的同学们通过扫描展品旁内的二维码,来了解它身后的故事,那段日军殖民时期的苦难历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新加坡人民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傍晚,访学团一行人来到了新加坡植物园进行参观,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自然美的地方,更是一本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科书。

园内具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漫步在曲折的小径上,可以感受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新加坡植物园不仅是一个观赏的地方,更是一个感受绿色给我们带来愉悦的地方。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地向导游询问园区设计原理,其中关于园区内温度设置较低的原因向导也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第一是因为园区内的植物大多需要在较低的温度和稳定的空气湿度的情况下生长,第二则是因为在较为凉爽的环境中,游客可以更加放松地游览花园,从而延长游览时间,增加对胡姬花园的深入了解和体验。

 

参观胡姬花园时,大家都被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这里不仅是新加坡的骄傲,也是世界自然遗产的一部分。每一株植物都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让人不禁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这次参观让同学们更加珍惜和尊重自然,更加意识到“绿色”、“可持续”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

今天,访学团参观的滨海湾堤坝工程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而且让同学们体会到一个工程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而参访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新加坡人民对历史的珍视和传承,这座庄重的博物馆也将继续讲述着新加坡的故事;新加坡植物园则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空间,昭示着人类在绿色可持续道路上还应持续探索。

作为一名土木人,我们应该将工程与人民生活、城市风貌、历史文化和绿色可持续结合起来,建设起一座又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并为此不懈努力。


上一条:实地参访 | NUS、NTU深度交流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项目部实践学习

下一条:课题汇报 | 访学团展示学习成果,参观马来文化区

关闭

地址:深圳大学沧海校区致工楼        管理员信箱:450410031@qq.com

Copyright © 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粤ICP备11018045号-7 深公网安备4403300900556